6月9日,2022年上海师范大学“金色远航奖·十佳毕业生”表彰仪式在云端顺利举行。校长袁雯,校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葛卫华,校总会计师、基金会副理事长曹光明,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全体获奖学生出席了表彰仪式。会议由葛卫华主持。


袁雯向所有获奖同学表示祝贺,并以“感恩、立志、行动”三个关键词寄语获奖学生,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进步则国进步,希望同学们能勇于肩挑“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”的期待,常怀感恩之心,树立鸿鹄之志,在新的岗位新的人生起点,创造出更多的“大有可为”,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芳华,用实际行动诠释上海师大学子的责任担当。

曹光明宣读了《关于表彰2022年上海师范大学“金色远航奖·十佳毕业生”的决定》,希望获奖同学能够志存高远,脚踏实地,彰显青春朝气。

来自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生物科学(卓越创新班)专业本科生马晓宇,美术学院2019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朱怡,人文学院2019级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戴昇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。他们纷纷对学校、恩师的培养表达了衷心感恩,对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表达感谢。刘朱怡在上海师大学习了7年的美术教育,毕业后也将投身美育事业,在闵行区明强小学担任一名美术老师,用行动践行美术教育的使命。直博中国科学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马晓宇表示,将朝着成为像恩师一样在科研工作中一丝不苟、积极上进的人而努力,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遨游。入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戴昇,也将继续从事自身热爱的历史研究事业。
自由交流环节,李志鹏、段爽、彭浩宇、徐浩楠、辛妮和朱雅文等获奖学生也纷纷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与不舍,他们当中有人入选研究生支教团,毕业后即将投身西部基层建功立业,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;或成为一名人民教师,坚守三尺讲台奉献教育事业;或继续在专业领域深耕,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,用笔和相机记录社会百态。
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21年开始,设立“金色远航奖·十佳毕业生”奖学金,旨在从应届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中,择优评选出在道德风尚、学术研究、学科竞赛、创新发明、社会实践、社会工作、体育竞赛、文艺比赛等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。“金色远航奖·十佳毕业生”每年评选一次。今年的评选活动自2022年3月开始,经各学院推荐、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研工部、学工部、组织部、宣传部、团委、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线上评审答辩和公示,最终评选出10名“金色远航奖·十佳毕业生”和10名“金色远航奖·十佳毕业生”提名奖。

2022年上海师范大学“金色远航奖·十佳毕业生”名单
学院  | 姓名  | 专业  | 毕业去向  | 
教育学院  | 段爽  | 教育技术学  | 入选:研究生支教团  | 
马克思主义学院  | 李志鹏  | 思想政治教育(师范)  | 就业:上海市第二中学  | 
外国语学院  | 林孙宇  | 英语(师范)  | 出国:爱丁堡大学  | 
数理学院  | 徐浩楠  | 数学与应用数学 (师范世承)  | 就业:上海中学东校(高中部)  | 
生命科学学院  | 马晓宇  | 生物科学 (卓越创新班)  | 国内升学: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(直博)  | 
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 | 彭浩宇  | 通信工程  | 就业:上海理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| 
音乐学院  | 辛妮  | 音乐  | 就业:某部队政治工作部  | 
美术学院  | 刘朱怡  | 课程与教学论  | 就业: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 | 
人文学院  | 戴昇  | 中国近现代史  | 就业: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| 
哲学与法政学院  | 王绍梁  | 马克思主义哲学  | 就业: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| 
2022年上海师范大学“金色远航奖·十佳毕业生”提名奖名单
学院  | 姓名  | 专业  | 毕业去向  | 
学前教育学院  | 金嘉慧  | 学前教育  | 国内升学:上海师范大学  | 
商学院  | 胡馨月  | 金融工程  | 国内升学: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| 
旅游学院  | 杨舒茜  | 会展经济与管理  | 入选:研究生支教团  | 
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| 王伽宁  | 化学工程与工艺  | 国内升学:华东师范大学  | 
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 | 高严敏  | 地理科学 (师范)  | 国内升学:上海交通大学  | 
建筑工程学院  | 韩力  | 土木工程 (中英合作)  | 国内升学:同济大学  | 
马克思主义学院  | 张婧  |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| 就业: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  | 
对外汉语学院  | 郦铭淇  | 汉语国际教育  | 就业: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  | 
影视传媒学院  | 朱雅文  | 新闻学  | 就业:解放日报社  | 
体育学院  | 谭世君  | 民族传统体育学  | 就业: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  | 
(供稿、摄影: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、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)